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有「日文的邏輯」標籤的文章

【日文的邏輯】日文跟中文的敘事方式4

圖片
我們與日文的距離 4 我在之前的貼文裡提到兩個原則: (1)日本人以自己的立場講話 (2)自己>自己人>外人(重要度順序) 今天我要更詳細地解釋第二個原則。 簡單來說,第二個原則的意思是「講自己就要以自己的立場講話,講自己人就要站在自己人的立場講話」。 請注意,我在上一集的貼文裡提到,自己(=說話者)是絕對的,但是自己人跟外人都是相對的。這句話的意思是,「自己人」跟「外人」都是說話者腦中的概念,誰會是自己人,誰會是外人都取決於說話者的想法,但是有兩個原則可以參考: ①說話者>聽話者>第三人 比如說,今天你跟同學A聊天,A說同學B昨天跟A告白,你問說「B跟你告白?然後呢?」: ⭕Bに告白されたの?それで? 為什麼你不能這樣說呢? ❓ Bはあなたに告白したの? 這是因為對說話者(=你)來說,聽話者(=A)是自己人,第三人(=B)是外人,所以你要站在A(自己人)的立場講話,這就是會用被動的原因。也因為日本人會站在聽話者的立場講話,所以沒必要就不會講「あなた」這類第二人稱代名詞。我舉一些例子: ⭕社長に何て言われたの? (老闆跟你說什麼?)(外人=老闆) ★用被動 ⭕友達にどこに連れて行ってもらったの? (朋友帶你去哪裡?)(外人=朋友) ★用てもらう ⭕誰から聞いたの? (誰跟你講的?)(外人=誰) ★用表示起點的から+聽話者的動作=聞く ⭕A社から返事来ましたか? (A公司給你回覆嗎?)(外人=A公司) ★用表示起點的から+表示「來聽話者那裡」的来る ②說話者>說話者的自己人>外人 這裡的自己人指的是說話者可以用「我的」來形容的人,包括家人、朋友等(也就是所謂的自己人)。外人指的是說話者不能用「我的」來形容的人。其實我在上一集介紹原則②相關的例子: ⭕息子は去年、フランス語の勉強を始めました。今はフランス人の先生に教わっています。このあいだ、先生にほめられたそうです。 ❌息子は去年、フランス語の勉強を始めました。今はフランス人の先生は彼に教えています。このあいだ、先生は彼をほめたそうです。 簡單來說,說話者(=媽媽)要站在自己人(她兒子)的立場講話(⭕文),所以第二個跟第三個句子的主題都是她兒子,也分別使用「教わる」(類似被動)跟「ほめられる」(被動)。另外,媽媽同時以自己的立場講話,所以第三個句子要講「そう」。媽媽不能站在外人(老師

【日文的邏輯】日文跟中文的敘事方式3

圖片
我們與日文的距離 3 今天的內容是此系列第一集的進階版,如果要學會日本人的講話方式,你一定要從頭看到尾。 今天我要解釋日本人如何以自己的立場講“自己人”。 我講過很多次,以自己的立場講“自己”是日文的大原則,所以沒必要就不會講「私」: 「我去年開始學法文」 ⭕去年、フランス語の勉強を始めました。 「我現在跟法國老師學」 ⭕今はフランス人の先生に教わっています。 「前幾天,老師稱讚我」 ⭕このあいだ、先生にほめられました。 現在把這三句話合併成一段文章: (A)去年、フランス語の勉強を始めました。今はフランス人の先生に教わっています。このあいだ、先生にほめられました。 日本人不會這樣講: ❌私は去年、フランス語の勉強を始めました。今はフランス人の先生は私に教えています。このあいだ、先生は私をほめました。 重點是,日本人講自己的時候,原則上每個句子都要把自己當主題(但不用講私),而不是把老師(=別人)當主題。 現在,一個日本媽媽開始講自己的兒子。她兒子在補習班學法文: (B)息子は去年、フランス語の勉強を始めました。今はフランス人の先生に教わっています。このあいだ、先生にほめられたそうです。 A文章跟B文章幾乎一樣,只有兩個差別: (1)B文章的最前面有「息子は」 (2)B文章的最後用「そうです」 (1)的原因:因為媽媽不是講自己,而是講她兒子。 (2)的原因:因為他在補習班學法文,媽媽沒有直接看到老師稱讚兒子,是兒子(或別人)跟她說老師稱讚他(否則她無法知道),所以用「そう」*1。 其實,A文章是兒子以自己的立場講自己,所以不需要講「私」或「そう」,B文章是媽媽以自己的立場講兒子,所以要講「息子は」跟「そう」。 重點是,媽媽講兒子(=自己人)的時候,原則上每個句子都要把他當主題,而不是把老師(=外人)當主題: ❌息子は去年、フランス語の勉強を始めました。今はフランス人の先生は彼に教えています。このあいだ、先生は彼をほめたそうです。 這就是日本人原則上不會用「彼/彼女/彼ら」等人稱代名詞,也常不講主題跟賓語的原因。 簡單來說,日文的敘事原則是: ・以自己的立場講話(大原則) ・講自己就把自己當主題 (這代表自己比別人重要:自己>別人) ・講自己人就把自己人當主題 (這代表自己人比外人重要:自己人>外人) 所以,對日本人來說,自己最重要,自己人第二重要,外人最

【日文的邏輯】日文跟中文的敘事方式2

圖片
我們與日文的距離2 很高興上禮拜分享的PO文得到很多人的熱烈迴響。幫助台灣的日文學習者學到道地的日文、深入了解日文都是我一直以來的目標,也是這個粉專的初衷,今天也要分享續集,希望對你有幫助。 今天的主題是:如果你要學會日本人平常的講話方式,千萬不要看日文新聞學習。 我在上禮拜的PO文裡提到幾個重點: (1)「從自己的立場講自己」是日文的預設設定 (2)中文母語者通常會從第三人的立場講人事物(包括自己) (3)中文母語者通常會把動作者當主語,日本人則不管自己是動作者還是被動者,通常都會從自己的立場敘事 那麼,新聞報導是什麼?它是身為第三人(非當事人)的記者(或主播)客觀敘述事件,不是記者主觀講自己的想法或心情,至少應該是這樣子(欸...嘆氣)。日文新聞也是一樣的,它是日本記者從第三人的立場客觀敘述的內容。「客觀」的意思就是「不帶有主觀情感」。為什麼要客觀敘述?因為記者要保持中立(真希望阿內...欸)。舉例來說,以下是「愛醬」生第二胎的新聞: (※這篇文章是2019年在FB粉絲頁分享的) 「福原愛さんは3日、第2子となる男児を出産した。夫の江宏傑さんが8日、ツイッターで公表した。男児の体重は3110グラムで、身長は51センチだ。」 (福原愛3日產下一名男嬰,這是她的第二胎。丈夫江宏傑8日在推特PO喜訊。小小傑的體重為3110公克,身高有51公分) 記者直接寫「福原愛さんは~した」、「江宏傑さんが~した」「男児の体重はーだ」這些事實,不會用轉述的方式,內容也只有訊息,沒有溫度。這就是新聞的敘事方式。日本人平常不會這樣講話。 但是,如果愛醬跟朋友A講這件事,敘事方式就完全不一樣了: 「最近2人目の子供できたよ。うん、男の子だよ。体重は3キロちょっとで、身長は51センチ。このことは旦那がツイッターに書いてくれたんだけどね」 用詞很口語(像「男児」→「男の子」),而且因為她從自己的觀點講話,所以也會使用授受動詞「てくれる」(「旦那が書いてくれた」=老公幫我寫),而且會使用帶有主觀情感的終助詞(よ、ね),這才是日本人從自己的立場主觀講自己的方式。 如果愛醬的朋友A(=第三人)跟朋友B講這件事,他就會說: 「愛ちゃんに2人目の子供ができたみたいだよ。男の子だって。旦那さんがツイッターで公表したみたい」 因為朋友A從愛醬口中聽到這個消息,還沒親眼看過愛醬的baby,所以他就會用「みた

【日文的邏輯】日文跟中文的敘事方式1

圖片
 【我們與日文的距離 1】 今天的分享是長文,但是你不看會後悔,如果你要學會日本人的講話方式。看不太懂也沒關係,你只要掌握幾個重點就可以。 今天的分享內容在日本的語言學上已經算是常識。我相信這個內容一定對台灣的日文學習者有所幫助,所以我決定用中文分享(不是因為媽祖託夢)。 台灣人說的日文會很不日文,通常是因為受到母語的影響。如果你要讓你的日文更日文,你必須要知道日文跟中文的敘事方式哪裡不一樣。 我先講大重點:日本人的敘事原則是「從自己的觀點講自己」。假設A昨天借錢給B,A今天跟C講這件事情,A會說: Bにお金を貸しました。 A沒有說「私は」。為什麼?因為不需要。為什麼不需要?因為日本人從自己的觀點說自己是所有的日本人都知道的大原則(換句話說,這是日文的預設設定),所以即使A沒有說「私は」,C也會知道A在說他自己。沒必要就不用講「私は」。 再來,假設C跟D講「A借錢給B」這件事情,C會說: AはBにお金を貸しました。 因為C不是當事人(換句話說,C是第三人),所以C一定要講「Aは」。為什麼?上面已經提到了,日本人從自己的觀點講自己是大原則,如果C只說「Bにお金を貸しました」,D會誤以為「C借錢給B」。C要講「Aは」是因為不講就會讓D誤解。 現在,我要說明中文母語者的敘事方式:中文母語者通常從第三人的觀點講人事物(包括自己),這也是中文需要講很多人稱代名詞(我/你/他/她/他們etc)的原因。 用上面的例子,假設A、B、C都是台灣人,A會跟C說: 我借錢給B (直譯:私はBにお金を貸しました) 這樣的敘事方式跟第三人C講的「AはBにお金を貸しました」(A借錢給B)一樣,只是A被「我」取代而已。 簡單來說,中文母語者會從第三人的觀點把自己(=我)當客體看,呈現在句子裡,這就是台灣人會常講「私は〜しました」「彼らは私に〜」這些日文的主要原因。另一個原因是,因為日文的教科書跟教學網站都會介紹「私は〜」「彼女は〜私に」這些句子,但不會說明中文跟日文在敘事方式上的差異,所以會讓台灣的學習者誤以為日文跟中文的敘事方式是一樣的。 以上是大重點。現在回到上面的例子(A借錢給B),如果B跟C講這件事情,他要怎麼講呢? 中文:A借錢給我 日文:⭕Aにお金を借りました             ❌Aは私にお金を貸しました 重點是,B要從自己的觀點講這件事情。「A借錢給B」這件事情從B的觀點來看